|
|
EN

新闻中心

【湿地课堂】谢秋霞: 借别人的树 开自己的花

来源:ayx爱游戏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31 23:19:17

  “借别人的树,开自己的花”是黄厚江老师所说过的名言,我觉得它很适合我的成长历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遇到的许多名师和他们的著作,他们将成为我一生清渠的源头,逐步带领我深深地爱上——潜入文本深处,痴迷于文本中每一个精彩的字词,品味每一处标点的特殊用法,引领我不断地去聚焦,去咀嚼,去探求,去属于我自己的花与果实;同时,我也将他们看作“及时雨”,浇灌心中的一方旱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惑。

  这节课是我在教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联想到学生的日常写作中,在写到以食物为媒介表现亲人的爱时,常常局限在描写亲人做饭时的动作或者感人的背影,或描写与亲人之间的对话。以上写作方向可看作为直接抒情,我们实际上能转换写作视角,直接刻画食物,间接抒发情感,通过刻画食物的形、音、味等,体现亲人的用心、细心、爱心。若要寻找一位大师来引领我们,那么汪曾祺便是首屈一指的老师。我们大家可以从其描写食物的文字中,索求描写食物的秘诀,为爱的表达另辟蹊径。

  但是,由我的设想到这篇设计真正圆满地形成文字,好不夸张地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既不能漫无目的地将汪曾祺描写美食的片段全部堆积在一起,又不能单纯地教授学生其中的写作技巧,如何更好地形成一篇有写作逻辑、有汪老特色、有情感落脚点的写作课,我整整苦思了半个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不仅购买了汪老的《生活,是很好玩的》《草木有心,人间有情》等书目,用心批注画出相映的食物描写方法与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以及一些方言词语的运用等,还拓展浏览了相关专题论文。

  在我绞尽脑汁苦思过程时,一个名为“诲人惠语”的公众号在卢望军文友群被推出,我随心关注后,时不时浏览其中的文章,原来它的主人是一个年仅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谭嘉慧老师,这是一位2008年长沙市某一县城的文科状元,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出类拔萃,年纪轻轻的她已经参编了21本著作,论文撰写更是数不胜数,就这样一下子俘获了我的心。为此,我经常浏览与阅读她发表在公众号中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我常常看看到的是她的教学历程与写作教学方面的文章,而精妙的教学设计则极少进行公开,在她的2021复盘文章中,一篇仅仅出现了名字的《深情绘事物,回味留余甘——向<端午的鸭蛋><昆明的雨>学习描摹食物》教学回忆瞬间吸引了我,那一刻我极想看到她的设计,于是便联系到谭老师,但是她说出了自己在公众号甚少发表自己教学设计的原因是为了出版著作,那一刻,我虽有失望,但又欣喜,我可以靠自身的努力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设计。就这样,在我设计完后,我将又向谭老师请教我的教学设计的建议,在得到了她的夸赞后,我心里才稍稍有了底。

  虽然如此,但我觉得对于汪曾祺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浅浅的层次上,未达到“深入浅出”之浅,而能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的名师,非肖培东老师莫属。培东老师的主张是“浅浅地教语文”,但这浅浅里不仅有满满的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更有他的谦卑与敬畏,仰望与坚守,深深的思考,厚厚的积淀,大大的境界。每一次的每一次,无论是阅读肖老师的著作,还是观看其教学实录,那种淡淡地,气定神闲,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的教学机智,总令我着迷与敬仰。在跟着培东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培东老师的五字真言——熟、深、细、联、转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下面围绕这五字细说我在阅读与学习培东老师的过程中感悟。

  一.熟:熟悉教材,熟知语文教学规律,精熟课堂教学。在阅读教材文本时,不参阅任何外部资料,仅仅依托文本提供的有限信息,尝试解读作者传递的思想(孙绍振《名作细读》)、智趣(表达情感的智慧,《花木兰》的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勇于承担、敢于战争的情智,从独特的角度解读女性)、情趣(抒情的趣味,如《昆虫记》从昆虫的角度,抒发喜爱情感)、谐趣(幽默诙谐,在鲁迅的文章中较多地体现)等。熟读文本的能力,更能考验我们的“本色行当”的素养与认知。也唯有具备这一能力,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寻找到破译文本的密码。也唯有如此,才可以做到“浅浅地教”,深深地悟,而非教浅,盲目地深。

  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如单元提示、预习导引、文下注释、文中插图、课后习题等。它们作为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有其中的道理。而培东老师又常常将它们发挥到最独到之处。肖培东老师说:“插图,看似普通,实为文本内容的另一种表达。它为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制作,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助读内容,但又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在侦破奥楚蔑洛夫穿衣方式荒唐的环节中,王君老师通过巧用注释醋栗的释义,得出奥楚蔑洛夫在夏季穿着军大衣,并且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能够准确的看出他的装腔作势。王君老师将此方法归纳为“文本侦破法”。并抓住“新”字,引领学生推出他是一个新警官,还无经验,就有了这种架势,更能够准确的看出他的虚伪。

  同时,肖培东老师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由注释“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专家。”引领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心理描写。

  他在教授《老山界》时,充分运用插图贯穿教学过程,且自始至终只有这一幅插图。第一次,肖老师借插图问学生:这幅插图对应文章哪些语段?编者为什么用这些语段的内容去设计插图?引导学生转入重点语段阅读,理解老山界的地形特征,探究和感悟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第二次,在学习完第一幅图后,肖老师巧妙地话锋一转:“如果让你再为本文配一副插图,你会选择哪个语段画图?”这样的一个问题极具启发和创新性,学生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研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教材中的插图走向教材外的插图,由编者提供的插图转向学生心里的插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培东老师在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重视引领学生利用旁批,解锁文本的密码。如第一个问题的设置“这篇自读文章有没有专门对心理描写做出批注?自读课文,经常会有批注帮助你学习。出现“心理描写”四个字的是哪个批注?”

  巧抓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健康状态”,由此设置“除了写外在的行为表现,能表现出心理健康状态以外,文中还有没有写别的也能表现心理健康状态的”,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悟“写语言也在写心理”“写环境也是在写心理”,步步深入,解读“我”的心理描写。恰如其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从中领悟到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时,除了直接的刻画外,还能够最终靠描写动作、环境、语言等进行侧面烘托。

  因此,唯有心中有文本,解读有个性,学生有体验,言语有建构,“浅浅的教”才能实际做到“浅教”又“教深”。

  在受到启发后,我在准备2022年一师一优课《溜索》时,就将插图和旁批作为思考点,引领学生探讨溜索时的环境之惊险和物象之壮美。

  无论是环境的惊险,还是物象之壮美,均无一例外地指向于马帮汉子,烘托出他们勇敢冷静的野性阳刚之美。第三个环节,依然是借助旁批4“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走进人物之奇美。

  同时,在教授本课时,我深深地被阿城这种干净洗练的语言所震撼,刀刻般的文字,不像一般文学家那么铺陈,然而只言片语之中,气象已出。这都是古中国的诗文里才有的滋味。无论小说还是随笔,他都靠物来说话,自己的词语是节制的。那些人与物,在自然的打开中各显其意。这套本领,不是人人皆有,古中国的淳朴之气,就这样徐徐流来,沐浴着苍白的我们。

  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传授学生们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运用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增加文章的语言魅力,却忘了我们汉语言文字本身就已蕴含的魅力与本味。于是便购买了他的《遍地风流》《棋王树王孩子王》两本书,打算深入研究阿城的人物描写(动作、心理、神态等)或环境描写,均可作为微专题、微写作进行研究,但目前这依然处于思考阶段,希望尽快能形成具体的教学设计。

  二、深:文本解读要深入。其实文本深度解读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来让学生感受到、领悟到,而不应是深到即使教师教了,学生也不能理解。所以,理想的文本深读,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做起——

  比如余映潮老师在谈及备课时,就将关于《孔乙己》的解读进行了18个的角度各异的赏析,形成了18个微专题的写作文章,如《孔乙己》的首段赏析,《孔乙己》中的片段比读,《孔乙己》中的“偷”,《孔乙己》中的“笑”等;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句解资料达到了17000余字;对《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写了4500字的品析。

  余映潮老师也是肖培东老师比较敬仰的老师,肖培东老师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老王》一课后,这样评价余老“我听着余老师的课,我觉得他是在用最语文的姿态给我做人生的引领。余老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另一条走进《老王》的途径,我很感激地继续想下去。如果我用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还会做出什么样的调整?我沿用余老师的“品词法”教学设计,走进《老王》。品词,重在品上,那品什么词,为何需要品这个词,怎么样品词,品出它的什么味道,词和文本的主旨情感有着怎么样的关联,这应该是我要弄清楚的事。”为何需要把培东老师的这段话引用出来,是想对大家说,我们也应这样做,在看了名师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后,我们应有怎样的突围,怎样的解读,怎样的思考。

  聚焦同类信息“只”字,引领学生感受老王“无可选择、走投无路”的“活命状态”。

  余映潮品析“病了”二字时,引领学生聚焦文章的文中五个“直”品析老王形象。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同类信息整合“终于”和“自然”,感受父亲的爱子形象,以及儿子真正成年之后对父亲情义的理解。

  王君老师说:“同群的形成,可以让课堂的训练非常扎实,这样的整合对培育学生的语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语言实际上并不玄妙。一个文本之所以优秀,一定在“语言形式”上有独到的地方。老师有义务首先发现这“独到”,然后通过灵动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词群其实是一种大数据分析。这样的分析很能让我们洞见作家的写作风格。”

  除了词语能够直接进行同类信息整合外,标点符号、人物语言等也能够直接进行整合,比如王君老师在《社戏》中的双喜语言中的两个“分号”,也形成了一个符号群、语言群——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地说道,“我打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上课时,王君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双喜的话作者用了分号?可不可以就用句号,或者逗号?”学生回答说用分号最好,因为分号停顿长一些,有强调的感觉,显得双喜想得很清楚,表达很慎重。老师追问:“被分号隔开的三点,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学生说不能。“船大”是物质条件,“不乱跑”是人的条件,“识水性”是紧急状态下的预案。双喜思路缜密,考虑得非常周全,所以才能说服祖父和母亲。这就是“分号群”的作用。你看奇妙不奇妙。

  在品析第五段时,一个学生关注到虽然本段仅有58个字,但却运用了3次“小”字:

  学生1品析:从“小”字里传递出作者对于济南城外远山的呵护与喜爱,在老舍的眼里,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爱,用“小”字称呼它们,也感染了读者,让我们大家一起爱怜它们,溺爱它们。

  教师相机点评,该生的审美角度切入尤为精妙,洞察力很强,能从“小”字窥探作者的情感密码。

  接着,学生2结合第一板块中学到的群词聚焦的学习方法,提出还可以从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中找到以“小”字为中心的群句,将其整合在一起,品味“小”字在文中的情感力量。

  教师随即点评并提出更高的思维型任务“你们觉得‘小’字句具有怎样的情感力量呢?可不可以替换成其他字词或者删除掉呢?请同学们品析替换或删除后的表达效果”。

  三、细:即文本细读,且是独立自主的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的功夫。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

  在细读文本时,不放过文本当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觉得曹静老师《跟课文学写作》和司艳平老师的《古诗文同质同人群文教学13例》,这两本书可以给我们在写作与古诗文这两大教学难点以很好的聚焦方向。如曹静老师在《台阶》中,抓住父亲“一年洗一次脚”这一不起眼的行为习惯切入,聚焦数词在语境中的情趣、意趣、理趣,引领学生关注更多的大小数词,由一片瓦到、一块砖到三趟、四个月、三百来斤……且曲径通幽,打破常规思维,将它们进行一番看似与语言学习无关痛痒的“加减乘除”后,学生的心思好似层层涟漪,逐渐在计算中领悟父亲的艰难,慢慢地在心中关联起自己的父亲,在内心理解自己的父亲。

  而司艳平老师以敏锐深邃、独到精辟的眼光进行聚焦,搭建学生与诗人、诗文间的理解感悟之桥,感受文言内在的生命哲思。如韩愈篇“精读诗歌思其意”这一环节中,司老师设计了这一问题“精读《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情味,最能传递诗人内心所想?”,引领学生聚焦品赏“却”“最”这类虚词,体悟它们“传递情味、表达欣喜、连通物我”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司老师的眼中,连我们看似不起眼的虚词,都可当作课堂研读的脚手架,引领学生感受每个汉字内在的生命韵味。好似《汉字骑兵》中的每个神奇的汉字一般,每个汉字均有其不可忽视的魅力所在。

  四、联:联系自我,联系生活,联系自然、联系生命;要用语文的观点去思考,去跟更广阔的世界相关联。

  其实在“广博勾联”的教学机智上,最擅长、最能将其发挥到极致的要数王君老师了。

  (1)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王君《明星离表演艺术家有多远——以演员张译为例》

  就在3月7号王君老师在大师直播课上,以《明星离表演艺术家有多远——以演员张译为例》引领学生从开始的挑战,了解张译的作品和个人隐私信息;到中级挑战,播放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深入明晰张译教科书式的演技是如何达到的,使学生感受到他是用生命,用心,用灵魂,用人生在演戏,懂得了他之所以由最不像演员的他为什么最终成为了影帝的原因;终级挑战,艺术家与我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自己的职业,但最终指向是无论是什么职业,都应成为像张译一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都应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真的是受益匪浅。

  师: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诗言志,这振奋人心的诗句,如果我们做一下改动,以形象来阐明,托物言志,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会怎么说?(窗外暴雨噼噼啪啪,教师握紧拳头)听听外面的雨声你能不能获得诗的灵感?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将语文与人生相关联,与生命相融合,更加明晰现在的自己应如何去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更妙的是,滂沱的大雨瞬间成为教学的最佳“道具”,顺势引领孩子们借雨抒情,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诗,字字有情,句句入心,自然与人生、教学与艺术完美融合。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勾联,更应该学会有艺术地勾联,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为好。而他们则是这样的勾联艺术家,是我们最棒的学习榜样,一定肯定不容错过!

  五、转:转变观念,转变教育学生的方式。将“教课文”与“学语文”融合起来,并发生对话。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语文教学是相同,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之间彼此相互交织。其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进而带动其他关系的发生,学生在阅读前,有一定的“前理解”,可能是稚嫩的、有待提升的,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将与学生的对话中实现应有的价值。(以下三个对话材料选自《语文:培东有约》)

  在《一棵小桃树》教学中,培东老师要求学生拟写一个字表达自己对小桃树的情感,一位学生说“我没有想好”,就在学生的片刻沉默之中,肖特抓住学生说的“我还没有想好”这一“好”字去展开对话,启发学生,学生就将这一“好”字送给了有很多困难都能挺过去的小桃树,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尝试写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将“还没想好”化成“还没想好的诗句,散落一地”,这样的对话与评价,既化解了尴尬,又培养了学生的诗心。

  师(期待与鼓励):你没有想好,你没想好。就你说的这句话“我没想好”(找个字)哪个字呢?

  生1(响亮而自信地回答):小桃树呢,在它有很多困难的时候,就是挺过去,然后这就是很好的。(场笑,掌声)

  师:对,这不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在风雨中战胜自我,那就是人生的好事!你没想好?你都想好了!(掌声)来,旁边的同学,你会选哪个字?

  生2:我觉得,如果也从她“我没想好”中选个字的话,我会选个“我”字。(场下老师提醒选“想”)

  师(赞赏):这个字,有道理!你要选“想”,类似前面说的“念”。为何会选“我”呢?

  生2:因为小桃树跟“我”一样,跟作者一样,挺过了风雨,最终看见了彩虹。我”也是写人,写所有人。所有在艰辛里面奋斗的人,他们都会挺过风雨,然后看见彩虹。

  师:再弱小的生命,再弱小的自我,都有权利去拥抱人生的阳光。自强,爱自己,生活就会有美丽!

  (2)顺势生发。教师顺着有创新性观点时,要学会顺势生发,点燃其他学生的思维。

  师:对,这不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在风雨中战胜自我,那就是人生的好事!你没想好?你都想好了!(掌声)来,旁边的同学,你会选哪个字?

  生2:我觉得,如果也从她“我没想好”中选个字的话,我会选个“我”字。(场下老师提醒选“想”)

  师(赞赏):这个字,有道理!你要选“想”,类似前面说的“念”。为何会选“我”呢?

  生2:因为小桃树跟“我”一样,跟作者一样,挺过了风雨,最终看见了彩虹。我”也是写人,写所有人。所有在艰辛里面奋斗的人,他们都会挺过风雨,然后看见彩虹。

  【更为经典的是】在培东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思考出了“怜”“梦”“想”“我”“美”等对小桃树的评价,他将这些字串联起来,进行总结,以优美的近似哲理诗句的语言结束了这堂课——

  师: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的字来诉说作者和我们的内心,不再举例了。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黑板上这一个个美好的字!(充满感情)也许,你的人生路上会有而且必然会有一段可怜的时光,但是,请记住,这样一个世界总有人(物)和你同病相怜。只要你拥有梦想,敬畏生命,想着远方热爱你和系念你的那个人,坚强面对,那么,你就能够在人生的风雨中找到自我,最后让生活抵达美好!!下课。(全场掌声)

  我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提出这问题后,学生的思维便像开了花一般绽放开来——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相信同学们通过历史已经了解了东晋时期的社会特点,这样的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中真的存在吗?请大家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进行说明。(独立思考3分,小组讨论3分钟后)

  (从语言交际)从第三段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然从秦时就已与社会隔离,至今百十余年,语言的沟通上竟然如此顺畅,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从衣着穿戴)从第二段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我觉得若是真的存在桃花源,他们的穿着装扮,由于时间间隔那么久,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区别,怎么可能会差不多呢。

  逄媛荔:(从渔人身份)第一段中,渔人身份进入桃花林,既然他是渔人,肯定非常了解附近的海域地理特点,即使偶遇真的桃花林,也一般具有超于常人的距离感与方向感,不会轻易迷失方向,而他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且是“忽逢桃花林”,因此已为下文第四段的结果设下悬念。

  (从反常结果)第四段中,明明渔人用心做了标记,在拜访太守后,再原路返回,却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这完全不合乎逻辑,结局反转的越离谱,越让人觉得它的虚幻性更大。

  (抓住关键字)阡陌二字,在字典上它不仅是田间小路,也是通往坟墓的小路,(我的天呢,原谅我,我真的不知道阡陌在字典中还有此意,而且词典小王子司朕昂真的就把他的小词典摆在了桌子上,证明阡陌还有这一层本意)这一阡陌的使用,就证明了渔人走入了一个迷梦的世界,不是真的人世间~~(但是我认为这两个孩子的说法比较牵强,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也会去世,他们也会把去世的人埋葬,但是这一独特的思考视角,确实是新颖独特的。应鼓励他们这种积极思考的行为。)

  于子灏与黄诗皓:从课下注释以及有关描述,结合当地的地形特征,推测应该是盆地,当地的官员应该在考察或者采风时,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么一个容易被察看到的地形,却从没有见到过,即使做了记号也没有被找到,由此看来比较应该是虚设的。(我认为这个结果也有些牵强,但是思考的积极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反思:一直觉得初三的孩子们不爱说话,今天算是打开了话匣子、开动了脑瓜子,结果可能没多么的完美,但是头脑风暴的过程,应该却让他们的主动性、思考力发挥到极致,可能给予他们的问题,没有撬动他们的小脑瓜,继续努力吧,多反思自我。

  读《史记》《中国文化课》《时间的压力》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与把握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脉动与灿烂;

  读《名作细读》《蒋勋说唐诗、说宋词、说文学》等,让我了解到更为深厚博大的阅读方法与精微的知识解说;

  听《樊登读书》《邵鑫读书》等,让我了解更多看似与语文无关、实则紧密关联的心理、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等相关知识。

  可能你会觉得,平时的我们会被基本的改作业、备课、上课以及更多的班主任工作所占有,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来阅读与深思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一切时间!因为热爱可解日常琐碎、可抵岁月漫长。之前在一次与赵主任的谈话中,她说你现在已达到了“热爱”的程度了,其实,当时的我真的配不上赵主任的这句赞语,更不知道“热爱语文的味道”,但是我现在有了些许的喜爱,有了向往的方向,有了追寻的目标。愿我们一起,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加油,同仁们!

  谢秋霞,就职于山东省龙口市龙口学校,热爱语文,愿追随青春语文,遇见更好的自己。